Bridge

桥接模式

Posted by Max on September 13, 2018

定义

桥接模式,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的变化。[DP]

桥接模式是结构型模式之一。

UML类图

bridgepattern

  • Abstraction(抽象类)

    用于定义抽象类的接口,并且维护一个指向 Implementor 实现类的指针。

  • RefinedAbstraction(扩充抽象类)

    扩充由 Abstraction 定义的接口,在 RefinedAbstraction 中可以调用在 Implementor 中定义的业务方法。

  • Implementor(实现类接口)

    定义实现类的接口,这个接口不一定要与 Abstraction 的接口完全一致,事实上这两个接口可以完全不同。

  • ConcreteImplementor(具体实现类)

    实现了 Implementor 定义的接口,在不同的 ConcreteImplementor 中提供基本操作的不同实现。在程序运行时,ConcreteImplementor 对象将替换其父类对象,提供给 Abstraction 具体的业务操作方法。

优缺点

优点

“实现”指的是抽象类和它的派生类用来实现自己的对象。实现系统可能有多角度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有可能变化,那么就把这种多角度分离出来让它们独立变化,减少它们之间的耦合。抽象和实现沿着各自维度而变化,也就是说抽象和实现不再在同一个继承层次结构中,而是“子类化”它们,使它们各自都具有自己的子类,以便任意组合子类,从而获得多维度组合对象。

多层继承方案违背了“单一职责原则”,复用性较差,且类的个数非常多。桥接模式是比多重继承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法,它极大减少了子类的个数,在很多情况下,桥接模式可以取代多层继承方案。

桥接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在多个变化维度中任意扩展一个维度,都不需要修改原有系统,符合“开闭原则”。

缺点

桥接模式的使用会增加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由于关联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一开始就针对抽象层进行设计与编程。

桥接模式要求正确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因此其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正确识别两个独立维度也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应用场景

若一个系统存在多个独立变化的维度,且这多个维度都需要独立进行扩展,可以考虑桥接模式。

对于那些不希望使用继承或因为多重继承导致系统类的个数急剧增加的系统,桥接模式尤为适用。

参考

  1. 一去·二三里《C++ 桥接模式》